为深化“三全育人”工作实效,学院持续推进“进宿舍、进课堂、进食堂、进网络”常态化机制。将育人阵地延伸到学生身边,精准掌握学生思想动态,及时了解学生实际需求,切实打通学生工作的“最后一米”。
走进宿舍,关怀面对面。辅导员深入学生宿舍,细致了解新生适应情况、老生学习生活状态与寝室人际关系,以及毕业生就业与考研进展,并针对性开展心理关怀和学业指导,同时排查用电安全与卫生状况,建立“宿舍走访台账”,做到问题早发现、早整改,提升走访实效。

深入课堂,促学风建设。辅导员走进教学一线,关注学生到课情况、课堂专注度与互动效果,并与任课教师交流班级学情,共同分析学业问题。对存在旷课和学业困难的学生及时开展警示谈话,推动教学互动、师生协同,助力优良学风形成。

融入网络,强化思想引领。辅导员主动拓展网络思政教育阵地,借助各类网络平台引导学生养成文明上网习惯,提升网络素养。通过班级群、公众号、短视频等渠道,及时推送安全警示与科普知识,密切关注网络舆情,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,增强风险辨别与自我保护能力,营造清朗网络空间。

延伸至食堂,交流零距离。学院创新工作方式,将育人场景拓展至学生食堂。辅导员利用用餐时间与学生同桌就餐,围绕“为何学、学什么、怎样学”等话题展开轻松而深入的讨论。这种贴近生活的交流方式,让学生更乐于分享学习体会、职业规划与生活困惑,实现了心贴心的引导。

从宿舍的问候、课堂的记录,到食堂的交流、网络的引导,辅导员的足迹覆盖学生成长的每一个角落。“四进”行动根据不同年级学生需求,实施分层分类精准指导:面向大一新生,重点关注学习适应与生活转型;针对中间年级,着力了解专业学习与生涯规划;对于高年级学生,则聚焦就业准备与升学考研支持;针对研究生群体,重点关切其科研进展、学术压力与职业发展。
学院党委副书记、纪委书记、副院长孔洋波表示,辅导员“四进”行动是学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生动实践,通过“零距离沟通、精准化服务、全方位关怀”,全面掌握了各类重点关注学生的近况,有效助力学生成长。
学院将以此次行动为契机,持续推进“四进”工作常态化与制度化,积极构建“教室—课堂—宿舍—网络”四位一体的思政育人新矩阵,织密织牢育人网络,以实际行动诠释教育的温度与深度。
(撰稿:张悦;审核:李修正、孔洋波)